蒙古包里的平顶山饸烙面:一碗穿越时空的温暖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7

蒙古包里的平顶山饸烙面:一碗穿越时空的温暖

在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里制作平顶山饸烙面,这种时空交错的美食体验本身就充满诗意。饸烙面这道源自河南平顶山郏县的特色面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商周时期便已出现雏形,明清时期因使用荞麦面制作而被称作"河漏面",后来逐渐演变成今日的饸烙面。在蒙古包里制作这道中原美食,恰如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融,让这碗面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饸烙面最初以荞麦为主料,具有健脾消食、降气宽肠的养生功效。现代改良版虽多采用小麦粉与杂粮混合,仍保留了易消化、营养均衡的特点。其中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能提供持久能量,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食用。在草原牧区,这碗热腾腾的面食更能帮助牧民抵御寒冷,补充日常消耗的体力。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制作工艺

制作正宗的平顶山饸烙面需要经历五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和面,将高筋面粉与少量荞麦粉按7:3比例混合,加入适量食盐和食用碱,慢慢倒入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这个步骤决定了面条最终的筋道程度,面团需要揉到"三光"状态——面光、盆光、手光才算合格。

接下来是醒面,用湿布覆盖面团,静置30分钟以上。这个等待的过程恰恰是面筋形成的关键期。在蒙古包内制作时,我发现由于草原气候干燥,需要适当缩短醒面时间,否则面团表面容易干裂。这个经验是我多次在蒙古包内制作后总结的宝贵心得——最好在面团表面薄薄刷一层油,再用保鲜膜覆盖。

第三步是制作饸烙面最具特色的环节——压面。传统的饸烙床子如今已被现代化的饸烙机取代。将醒好的面团分割成适当大小,放入饸烙机中,通过杠杆原理压出圆润均匀的面条。记得我第一次在蒙古包内操作时,由于不熟悉机器力度,压出的面条粗细不均。经过多次实践,我总结出将面团揉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的形状,更有利于均匀受力。

蒙古包里的平顶山饸烙面:一碗穿越时空的温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煮面到调味的完美收官

煮面时需要在宽水大火中进行,水沸后下面,待面条浮起再加少量凉水,如此两次即可捞出。草原地区海拔较高,水的沸点降低,需要适当延长煮制时间。这是我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在蒙古包内煮面,通常需要比平原地区多煮约一分钟。

最后是调味的艺术。平顶山饸烙面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羊肉臊子:将新鲜羊肉切丁,与葱、姜、八角、桂皮等香料一同翻炒,加入郏县特产的辣椒油和二十余种中药材熬制的香料粉,慢火炖煮至肉质酥烂。在蒙古包内制作时,我常常选用当地新鲜羊肉,发现其独特的草香与饸烙面的调味相得益彰,这或许就是因地制宜的美食智慧。

制作饸烙面的关键要点

制作过程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面时水温要控制在30℃左右,过高会破坏面粉蛋白质,影响筋性;压面时力度要均匀持续,避免中途停顿导致面条断裂;煮面时要保持水始终处于沸腾状态,否则面条容易粘连。在蒙古包内制作还要特别注意防风,因为草原风大,灶火容易受干扰,需要适当调整灶具位置。

这碗在蒙古包里诞生的平顶山饸烙面,不仅连接了中原与草原的饮食文化,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桥梁。当热腾腾的饸烙面端上餐桌,袅袅蒸汽在蒙古包内升腾,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种文化的对话,一段跨越时空的美味之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