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的香港车仔面:基布兹食堂里的东方魔法
嘿,朋友们!我是那个左手握锅铲、右手抓画笔的怪咖。今天在基布兹食堂的开放式厨房里边搅汤锅边画速写时,突然想教你们做一碗能治愈思乡病的"混血"料理——特拉维夫版香港车仔面。这玩意儿在以色列的烈日下能补充电解质,辣萝卜和牛筋熬的汤底专治食欲不振,特别适合在集体农庄挥汗如雨的志愿者们。
魔法汤底的诞生
记得去年丰收节,我用大麦代替竹升面,拿当地甜菜根染色的鸡蛋模仿港式卤蛋。最绝的是用鹰嘴豆泥调稠汤底时,旁边正在揉面的也门裔姑娘突然撒了把孜然——那一刻仿佛听见食材在锅里开联合国大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步变身街头厨神
第一步:熬汤就像画水墨画。20升水加3公斤牛骨,丢进洋葱和特拉维夫特有的酸柠檬,重点是要放整颗烤过的番茄,这样汤色才会变成落日般的橙红。
第二步:准备配料就像构图。把鸡翅根抹上芝麻酱和盐肤木粉烤制,用石榴糖蜜代替蚝油腌肉,最后一定要铺满从食堂菜园现摘的薄荷叶。
第三步:煮面时机要精准。在基布兹我们常用古斯米或库纳法碎面,水沸后撒把盐,煮到面条能在木勺上跳踢踏舞的程度就刚好。
第四步:组装如完成漫画分镜。先铺面再码料,浇汤时要从碗边旋转注入,最后在黄金位置放上流心蛋——这可是我偷偷用食堂酸奶机低温慢煮的杰作。
第五步:画龙点睛的酱料。用芝麻酱、石榴糖蜜和青柠汁调制的"中东三色酱",吃前一定要像摇颜料罐那样疯狂摇晃。
厨房里的避坑指南
千万别用铜锅熬汤!上次我这样干的时候,汤底变成了科幻片里的荧光绿色。如果遇到面饼结块,就学基布兹奶奶们烤皮塔饼的手法,抓着筛网在灶台上敲三下。最后记住:车仔面的灵魂是随意性,就算只剩腌黄瓜和燕麦片,也能组合出惊喜。
当食堂飘起这锅融合了哭墙石般坚韧、地中海般包容的汤面时,你会看见乌克兰志愿者往碗里加酸奶油,法国姑娘认真记录食谱,而我的速写本上,正画着这碗面如何让不同颜色的手在餐桌上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