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裹卷:滁州街头的小清新诱惑
说起安顺裹卷,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来自贵州安顺,其实这道小吃在安徽滁州街头更常见。就像滁州有名的醉翁亭,欧阳修笔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裹卷的妙处也不在馅料,而在那薄如蝉翼的米皮与食材的完美融合。记得第一次在琅琊山下的巷口见到推车卖裹卷的阿姨,她手法娴熟得像在画凤画——滁州另一绝活,只见她手腕轻转,米皮铺开,馅料一抹,一卷一折,个个裹卷精致得如同艺术品。
安顺裹卷在滁州落地生根少说也有百余年。清朝末年,有贵州商人在滁州经营茶叶生意,带来家乡的裹卷做法,后来滁州人根据本地口味改良,用籼米代替糯米制作米皮,馅料也加入当地特色的雪菜、豆腐干。夏天吃它能消暑开胃,春天配着琅琊山的新茶特别爽口,因为米皮易消化,老人小孩都适合,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小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摊贩味道
我最开始学做裹卷时,总把米皮摊破,后来在滁州北关菜市跟一位老师傅学了窍门。首先要选陈年籼米,提前泡4小时,加水磨成米浆,浓度要像浓酸奶那样能挂住勺子。鏊子烧热后要用猪油擦一遍,舀一勺米浆快速摊开,火候特别关键——太大了会起泡,太小了揭不下来。记得有次我火开太大,连续做坏五六张,后来发现当米皮边缘微微卷起,就是最佳时机。
馅料准备更见功夫。经典款是三丝:青笋丝要切得均匀,胡萝卜丝焯水保留脆感,绿豆芽掐头去尾。肉馅得选猪前腿肉,肥瘦相间剁成茸,加姜末、料酒炒香。最画龙点睛的是滁州特产雪菜,切碎后与辣椒油拌勻,那股咸香能激发所有食材的鲜味。包的时候先铺米皮,抹层甜面酱,放三丝、肉末,最后撒雪菜,像包春卷那样左右折向中间,再从头卷起,要松紧适度——太紧容易破,太松会散开。
我的翻车经验谈
去年端午节我想露一手,结果米浆调太稀,摊出来的皮全是破洞。重新调整时又发现馅料出水,把米皮浸得软塌塌的。后来悟出道理:青笋丝要先用盐腌十分钟挤干水分,摊皮前要把鏊子离火降温。最成功那次是照着滁州朋友教的"三翻法"——第一翻定形,第二翻受热,第三翻出锅,果然得到透而不破的完美米皮。
刚做好的裹卷最好立即食用,放久了米皮会变硬。若是招待客人,可以像滁州酒楼那样拼成凤凰造型,头尾用胡萝卜雕花,呼应凤画里的吉祥图案。吃的时候配一盏滁菊茶,清新解腻,恍惚间仿佛置身醉翁亭中,看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这般滋味,或许正是欧阳修所说的"山水之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