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芋头扣肉:古隆中旁的暖心江湖味
说起襄阳美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那碗红油翻滚的牛肉面。但你要是问本地老饕,他们准会眯着眼睛回味:"隆中景区后巷那家私房菜的芋头扣肉,才是压箱底的宝贝。"这道看似质朴的菜,其实藏着襄阳人"南北通吃"的饮食智慧——既有北方扣肉的豪迈,又带着江汉平原的温润。
诸葛隐居地的暖心菜
相传这道菜与古隆中颇有渊源。当年诸葛亮隐居耕读时,乡人常用当地产的芋头和猪肉款待。襄阳作为南北要冲,兵家商旅往来频繁,需要扎实耐饥的吃食。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提供充沛热量,芋头富含膳食纤维和黏液蛋白,能滋润因奔波劳碌而受损的脾胃。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发育期青少年和畏寒人群,不过高血压患者要适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厨房里的江湖
选五层以上的黑猪五花,冷水下锅加黄酒煮沸,用竹签在猪皮上扎孔抹老抽,这步可是我摔过跟头才练就的——有次偷懒没扎透,炸出来的肉皮像漏气的皮球。油温六成热时肉皮朝下入锅,立刻盖锅盖!飞溅的热油在锅盖内噼啪作响,像极了古战场上的箭雨声。
炸好的肉块要在冰水里激一下,这是形成虎皮的关键。切薄片时每片都要带皮,用豆腐乳、蚝油、十三香调成的酱汁腌制。芋头切同样厚度,下油锅炸到边缘微黄。这时候满屋的焦香混着肉香,总惹得邻居探头问:"又做扣肉啦?"
最治愈的是摆盘环节:一片肉挨一片芋头,在陶碗里摆出旋涡状,剩余的料汁浇进去,上笼蒸足两小时。记得有年冬至,我特意用襄阳特产的黑陶碗来蒸,发现比瓷碗多三分柴火香气,这可能就是老话说的"一方陶器养一味"吧。
时光淬炼的滋味
蒸制过程中,芋头贪婪地吸收肉汁变得绵软润泽,五花肉中的油脂又被芋头反哺,变得糯而不腻。出锅时倒扣盘中,褐红色的肉片与淡紫色的芋头层层相叠,像极了襄阳古城墙的砖石结构。趁热夹起一块,肉皮Q弹,芋头入口即化,那种复合的鲜香在口腔里层层绽放,配着白米饭能吃出江湖儿女的酣畅。
注意事项:炸肉时务必擦干水分,蒸制时间不足会导致芋头夹生,冷藏后加热风味更佳但不要反复蒸。若想解腻可配襄阳特有的黄酒,恰如当年诸葛亮会友隆中时那般闲适自在。
当夕阳洒在古隆中的石阶上,襄阳人的饭桌上往往少不了这样一碗闪着油光的芋头扣肉。它不像牛肉面那样张扬泼辣,却用慢火蒸腾出的温柔,化解着千年兵家之地的沧桑。下次你来襄阳,吃完牛肉面,不妨再寻这暗藏江湖的温柔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