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蚌埠风情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蚌埠风情

说起延安抿节,你可能觉得奇怪——这陕北特色咋和蚌埠扯上关系?其实啊,这道粗粮面食就像花鼓灯文化一样,早就在南北交融中扎了根。在蚌埠的巷子里,你常能看到小馆子门口支着抿节床子,伴着远处传来的花鼓灯锣鼓点,成了这座禹王故里的独特风景

这玩意儿原是陕北穷苦人家的救命粮,用豌豆和麦子磨的杂面制成。相传大禹治水时民众就常用杂粮充饥,抿节的诞生正暗合了蚌埠人纪念禹王的精神内核。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特别适合消化不好的老人和三高人群。去年我在蚌埠大庆路菜市买的抿节面,家里血糖偏高的老母亲连着吃半个月,餐后血糖愣是稳住了。

延安抿节:一碗粗粮里的蚌埠风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制作实录

记得第一次做抿节,我在延安路老陈的店里偷师半天。回家把豌豆面和中筋面粉按2:1混合,加盐水揉成比饺子面稍硬的面团。关键在抿节床子——就是带圆孔的金属拍子。面团搁在拍子上,用手掌这么一抿,呲溜呲溜从孔里挤出来的小面鱼直接落进沸水锅。那次水烧太猛,抿下去的面段全煮碎了,老陈电话里笑我:"水要响边不开,跟咱花鼓灯的鼓点似的,得卡在要沸不沸的节奏上!"

五步抿出地道味

现在我可算摸出门道了。第一步选料得用蚌埠本地石磨面,豆香更浓;第二步和面时加点盐和碱面,这样抿的时候不粘手;第三步烧水讲究"鱼眼泡",就是冒小泡时就下面;第四步抿的动作要又稳又快,像打花鼓灯时转手绢的巧劲;第五步捞出面鱼立刻过凉水,口感会更筋道。

汤头最见功夫。蚌埠人爱用老母鸡吊汤,配上炒香的肉臊子、油炸豆腐丁、黄花菜,最后撒把香菜。我改良过一版加入禹会村的特产虾皮,鲜味瞬间提升层次。记得盛碗时要汤宽面少,跟花鼓灯表演似的——留白才是美。

藏在碗底的讲究

做抿节有三个忌讳:忌用精白面(失去粗粮本味)、忌煮过头(变成面糊)、忌现做现吃(最好焖五分钟让面鱼吸饱汤汁)。上次邻居照着视频学做,没掌握好抿的力度,成品像面疙瘩。其实啊,这手艺和花鼓灯一样,看着简单却暗藏功力,非得亲手练几回才行。

如今在蚌埠的夜市,常能看到端着抿节碗看花鼓灯表演的食客。吸溜一口爽滑的面鱼,听着铿锵的锣鼓,仿佛穿越回大禹率领先民治水的岁月。这碗融合了南北智慧的食物,早已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成了连接古今的生活仪式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