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牛斯山巅做一碗呼和浩特羊肉炒米
嘿,朋友!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在海拔两千米的比利牛斯山牧羊人小屋里,窗外是漫山遍野的雪绒花,屋里柴火噼啪作响。这时候最需要什么?当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内蒙古羊肉炒米!这玩意儿可是草原上的"能量炸弹",羊肉温补驱寒,黄米健脾养胃,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怕冷星人,以及像我们这种在山区被寒风吹到怀疑人生的旅人。
记得去年冬天在呼伦贝尔牧民家做客,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他们清晨四点就要出牧。女主人掀开蒙古包的门帘端出一锅羊肉炒米,那混合着羊油和炒米焦香的蒸汽,瞬间让结霜的睫毛都融化了。她说这碗炒米能顶六个小时的严寒,比什么羽绒服都管用。现在我在比利牛斯山的石屋里复刻这道菜,虽然窗外是欧洲的雪山,但锅里沸腾的却是来自东方的温暖。
牧羊人版制作全记录
第一步得先对付羊肉。我特意选了带皮羊腿肉,比利牛斯山的羊肉虽好,但比起内蒙古的草原羊还是少了点野性。把羊肉切成拇指大小的块,用马奶酒腌制——没错!我在山脚下集市淘到的羊奶酒终于派上用场了,这比料酒更能去腥增香。上次在锡林郭勒学到的秘诀:腌肉时加勺沙葱粉,现在我用新鲜迷迭香代替,竟碰撞出意外风味。
第二步炒米才是灵魂。内蒙古敖汉旗的黄米在平底锅里哗啦啦跳舞,等到米粒绽开像爆米花时,赶紧撒把粗盐。这时候整个石屋都会弥漫着类似炒咖啡豆的焦香,连窗外的牧羊犬都扒着门框摇尾巴。记得要用木铲不停翻动,去年我在家用电饭煲试过,结果粘锅粘到想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山巅烹饪生存指南
当羊肉在铸铁锅里炖出金黄色的油花时,把我从山下背来的胡萝卜丁、土豆块倒进去翻炒。牧羊人小屋的灶台火候不好控制,我得像照顾篝火般时时调整柴火。有次忙着拍雪山风景照,回头发现锅底差点烧穿,现在学乖了,炖煮时绝对不超过十分钟。
最后把炒米铺在深盘底,浇上连汤带肉的炖菜。听着汤汁渗进米粒发出的"滋滋"声,恍惚间仿佛看到内蒙古大草原与比利牛斯山脉在蒸汽中重叠。这里的法国牧羊人尝过后瞪圆了眼睛,用夹杂着当地方言的英语说:"这比我们的陶锅炖菜更让人热血沸腾!"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黄米一定要提前泡足两小时,不然会硬得硌牙;羊肉焯水后要用热水冲洗,冷水会让肉质变柴;最关键是吃完别马上喝凉水,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容易胀气。上次有个德国驴友不信邪,结果抱着肚子在山上蹦跶了半宿。现在我的背囊里常备黄米和香料,这碗横跨欧亚大陆的羊肉炒米,成了我在阿尔卑斯山系旅行的御寒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