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饸烙面:一碗寺院斋堂里的千年温暖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4

平顶山饸烙面:一碗寺院斋堂里的千年温暖

嘿,各位香客和食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河南平顶山的一道宝藏面食——饸烙面。这名字听起来有点特别吧?"饸烙"其实是古语里"和乐"的谐音,寓意着和睦快乐。传说这面起源于宋代,最早就是寺庙斋堂里为香客准备的斋食。僧人们发现用粗粮压制的面条不仅饱腹,还能让吃斋的人感受到团圆的温暖,慢慢就流传开了。寺院里的版本讲究清淡养生,用全麦粉和荞麦粉混合,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特别适合消化不好、三高人群以及吃斋修行的朋友。夏天吃它能祛湿,冬天吃它暖胃,简直就是斋堂里的"万能钥匙"!

从面粉到佛缘:手把手教你做斋堂饸烙面

第一步:准备个木头饸烙床子——对,就是那种带压杆的老式工具!寺院斋堂里通常用竹制的,更环保。把200克全麦粉和100克荞麦粉混合,加半勺盐,慢慢倒入80克温水。这儿有个关键:记得分三次加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成雪花状。我上次在斋堂帮忙时,师父特意叮嘱:"水要像诵经一样绵绵不绝,但不能急。"结果我手一抖倒多了,面团就黏得能粘佛经了,最后只好加了把面粉补救……

第二步:揉面要揉出"禅意"。掌心用力推出去,像推磨一样转着圈揉,直到面团光滑如寺院的青石地板。盖湿布醒半小时,这时候正好可以去给香炉添炷香。

平顶山饸烙面:一碗寺院斋堂里的千年温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压面是重头戏!把饸烙床子架在锅上,水烧得微微冒泡时塞面团。压杆要用小腹顶着慢慢下压,细圆面条会直接漏进锅里。记得去年腊八节,斋堂的刘婆婆教我:"压面如修行,急不得——猛了容易断,慢了会粘锅。"

第四步:煮面时加一勺盐,面条更筋道。等面条像小鱼儿浮起来,立刻捞进凉开水里过一下,这叫"过冷河",口感立马变爽滑。

第五步:斋汤的秘诀是用香菇根和干笋头熬的素高汤。锅里放点山茶油,爆香姜末,倒入提前熬好的素汤,加两勺酱油、一勺花椒油。汤滚了浇在面上,再撒点炒香的芝麻和焯过水的豆芽

斋堂小贴士:让一碗面更圆满

压面时千万别用蛮力!要是面团卡住了,刷点油比使劲捶管用。素高汤可以提前冻成冰块,忙的时候直接扔两块。最后记得:寺院做斋面不放五辛,要是家里自己吃,想加辣油记得单独用小碟装,尊重不同香客的习惯。这碗面啊,压的是岁月,煮的是慈悲,吃下去的都是福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