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峰大本营做台湾太阳饼的疯狂体验
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在海拔5200米的帐篷里边吸氧边擀面皮的场景吗?去年带队登珠峰时,我硬是在大本营的简易厨房里复刻出了台北街头那口酥香的太阳饼!这玩意儿可是高原救命神器——糖分能快速补充体力,麦芽馅料暖胃生热,酥皮里的油脂提供持久能量。特别适合登山者、高原工作者,或者像我们这样在冰天雪地里渴望甜食慰藉的馋猫。
为什么要在世界屋脊做太阳饼
记得第一次吃太阳饼是在台中春水堂,当时就被它层层叠叠的酥脆感征服。在珠峰大本营,昼夜温差导致的热量消耗极大,队员们常常半夜饿醒。某天看见藏族向导的酥油茶,突然灵光一闪:要是能把太阳饼改良成高原特供版该多好!麦芽馅料能缓解干燥气候引起的咳嗽,薄如蝉翼的饼皮包裹着高热量的内馅,两块下肚就能撑过六小时徒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帐篷厨房极限操作指南
首先要解决面粉高原反应这个难题。记得第一次和面时,按海边配方做的面团直接裂成蜘蛛网。后来发现每500克中筋面粉要额外加15克植物油,用40℃温水代替冷水,在睡袋里发酵两小时才能达到平原地区半小时的效果。馅料更要命,麦芽糖在零下环境硬得像石头,最后我们把糖罐塞进登山袜里,靠体温软化才勉强能操作。
具体做法分六步:1. 制作水油皮时切记分三次加水,在不锈钢饭盆里搓到表面光滑后,必须用保鲜膜裹严实塞进羽绒服内胆保温;2. 油酥面团要揉到耳垂般柔软,我习惯加少许青稞粉增加粘性;3. 馅料除了麦芽糖和糖粉,还创新性地加入了糌粑粉,这是某次把太阳饼分给夏尔巴向导时获得的灵感;4. 包馅时像包包子那样收口,但切记要留出1厘米空隙释放蒸汽;5. 用啤酒瓶当擀面杖时,要在饼皮下面垫防粘的登山地图;6. 最绝的是用高原专用高压锅代替烤箱——锅底铺盐巴当导热层,上下火靠调节燃气炉阀门控制。
那次把刚出锅的太阳饼分给加拿大登山队时,他们戴着防寒手套小心翼翼捧着吃的画面,至今都是我手机屏保。有个姑娘咬第一口就哭了,说想起落基山脚下祖母做的苹果派。
血泪总结的注意事项
在海拔五千米玩烘焙真是刀尖上跳舞。有次面团没醒发到位就强行包馅,结果饼皮在锅里炸成满天星。还有次贪心多加麦芽糖,馅料融化后从饼缝渗出,瞬间凝固成冰糖葫芦。最要命的是记得随时盖紧面粉罐,否则一阵妖风过来,帐篷里就能下场人工降雪。
现在下撤到加德满都的酒店,看着厨房里的烤箱突然有点恍惚。或许食物最动人的从来不是精致程度,而是在极端环境里依然坚持制造甜蜜的笨拙勇气。下次去南极科考站,说不定我该尝试做凤梨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