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煎饼:井冈山下的金色传承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赣榆煎饼:井冈山下的金色传承

记得第一次在赣榆老巷口见到煎饼摊子,那股混着葱香与豆香的焦脆味儿,瞬间就把我拽回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里看到的画面——红军战士怀里揣着的,正是这种能扛饿三天的干粮。作为赣榆人世代相传的主食,这薄如蝉翼的金色圆饼,可不止是填饱肚子的存在

从行军干粮到家常美味

赣榆煎饼的历史能追溯到明清时期。地处苏鲁交界的赣榆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煎饼因耐储存、易携带的特性,成了军粮首选。后来随着盐商往来,煎饼制作技艺沿赣江传入井冈山地区。在红色岁月里,老乡们常把煎饼塞给红军战士,撒了芝麻的"甜煎饼"留给伤员,裹着咸菜的"菜煎饼"送给急行军的队伍。这种用五谷杂粮烙制的薄饼,既有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持久能量,又因粗粮特性促进肠道蠕动,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现代人早餐配豆浆吃,还能缓解血糖骤升。

去年秋天我在赣榆农户家住过三天,最惊艳的是看到80岁的陈奶奶摊煎饼——她双手悬在鏊子上方30厘米处,面糊落下的瞬间手腕轻旋,整套动作如白鹤展翅。这种祖传手法让面糊受热时产生微孔,成就了煎饼独特的呼吸感

赣榆煎饼:井冈山下的金色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呼吸的煎饼养成记

准备材料时要注意:高粱面与小麦面按2:1搭配是关键,另需绿豆面增香,玉米面调节脆度。我第一次自作主张加了荞麦面,结果煎饼容易碎裂,后来才知道传统配方经过百年验证,随意改动就会破坏面筋网络。

详细步骤来了:

1. 和面时先放温水再下面粉,顺时针搅动至面糊能拉出绸带状纹路。我在井冈山学艺时,老师傅教我在面糊里加半勺花生油,这样烙出的煎饼更易脱鏊。

2. 鏊子烧至滴水成珠状(约180℃),用猪油擦一遍。别用植物油,动物油能形成防粘保护膜。

3. 舀面糊的量决定厚度。标准是家用汤勺七分满,从鏊心向外画螺旋。这个环节我失败过六七次——要么太厚成了面疙瘩,太薄则揭不起来。

4. 见边缘微卷立即徒手揭饼!刚开始总被烫得直甩手,后来掌握"快准稳"三字诀:食指与中指夹住饼边,顺势一掀。

5. 传统的三翻六转烙制法:每面烙20秒,反复三次。听到"滋啦"声变清脆,表面泛起蟹壳斑才算成。

6. 烙好的煎饼要竖着放在竹筐里散热,平叠会让水汽捂软饼身。

7. 最后用干净纱布盖住,既能保湿又不会完全密封。

藏在细节里的灵魂

注意事项可要记牢:面糊夏天醒2小时,冬天得醒6小时;鏊子必须烧到冒青烟再降温,温差是形成酥脆层的秘诀;翻饼时最好备两块湿布轮换降温。在井冈山民俗博物馆里,我看到1932年的煎饼鏊子带着可调节高度的支架,原来先辈早就懂得通过控制距离来调节火候。

如今在赣榆的清晨,依然能见到捧着煎饼赶学的孩子,巷口飘着的煎饼香与井冈山革命旧址里的标语相映成趣。这种穿越时空的食物记忆,让金色圆饼不仅烙着五谷醇香,更承载着红土地上前行不辍的力量。下次你来到赣榆,别忘了找个摊子坐下,看面糊如何在鏊子上幻化成蝶——那翻飞间展开的,正是人间烟火的永恒诗篇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