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里的烟火气:惠州梅菜扣肉发掘记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考古队里的烟火气:惠州梅菜扣肉发掘记

你们肯定想不到,在探方里蹲着刷陶片的人,腰包里除了手铲还会揣着八角香叶。上个月在惠州宋代遗址干活,傍晚收工时队长突然拎出个黑陶坛子:"今天出土的文物——适合做梅菜扣肉。"得,卫星地图上标着红烧肉色块的地方,还真挖出了饮食文化的证据

千年腌菜与东坡肉的偶遇

这菜说来有意思。惠州梅菜用的是本地"荷包芥菜",秋收时漫山遍野的卫星影像能看到黄绿相间的条纹——那正是晒梅菜的场面。宋朝时东坡先生贬到惠州,把黄州猪肉的做法带过来,当地人发现用梅菜垫底蒸肉,菜能吸油,肉能借香,正好化解岭南的湿气。现在考古队为啥常做这菜?白天蹲探方腰腿寒湿,晚上来碗梅菜扣肉,温中健脾的效果比喝姜汤还管用。

考古队里的烟火气:惠州梅菜扣肉发掘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有回在工地灶台试做,梅菜没泡透就上锅,成品咸得测绘仪都要报警。后来发现得用40℃温水泡发两小时,就像清理文物表面的钙化物,急不得。现在我的装备箱永远分三层:上层洛阳铲,中层密封袋,底层藏着梅菜和带皮五花肉。

考古灶台复原手册

1. 选料如断代:五花肉要选七层以上的,像探方里清晰的文化层。梅菜挑颜色棕亮的新会货,闻着有太阳晒过的味道

2. 预处理如文物清理:猪肉冷水下锅,加花椒料酒煮20分钟,筷子能扎透时捞出来,趁热用竹签扎孔——这步叫"给肉皮做微痕分析"。

3. 上色如彩绘修复:老抽蜂蜜调成釉料,给肉皮抹匀后下油锅炸。注意!油溅起来比洛阳铲崩土还凶,得用锅盖当盾牌。

4. 切片如标本整理:肉块放凉后切8毫米薄片,每片都要带齐肥瘦皮质,就像整理陶器残片要保留口沿腹底。

5. 组装如地层叠压:陶碗底铺泡好的梅菜,肉片皮朝下整齐码放,淋三勺生抽两勺蚝油,最后撒蒜末姜丝——这顺序就像文化层从晚到早排列。

6. 蒸制如恒温养护:大火烧开转小火慢蒸两小时,蒸汽要像保护探方的防雨棚那样绵密不绝。

探方边的特别提醒

工地做饭最怕两件事:一是梅菜咸度突变(不同批次含盐量差得像文物年代),记得蒸前尝一口泡发的梅菜;二是火候控制(野外灶台火力飘忽),要在锅盖压块青砖保持密封。去年在三十度高温下蒸肉,队友们蹲在探方边捧着饭盒等开锅,那场面比抢修重要文物还虔诚。

当夜幕降临时,我们围着出土的宋代灶坑遗址开饭,蒸汽带着肉香飘过刚清理出来的房基。你说我们在考古还是在续写饮食史?反正那个把红烧肉吃出地理标志的苏东坡,要是看到现代人用洛阳铲旁边的那口锅复刻他的发明,大概会再写首"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新帖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