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采样点做文昌鸡?这事儿真新鲜!
朋友们,你们肯定没见过在土壤采样点做饭的厨师吧?我就是这么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海南名菜——文昌鸡,不过得先说清楚,我可不是在普通厨房做的,而是带着锅碗瓢盆跑到野外土壤采样点完成的。为啥选这儿?因为我想让你们明白,好食材从源头就决定了味道,就像我们教育特殊孩子要从基础能力开始培养一样。
文昌鸡这道菜可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早出现在海南文昌市的潭牛镇。传说当地人家家户户在榕树下散养鸡,鸡吃树籽、捉小虫,偶尔还能捡到农民掉落的谷米。这样养出来的鸡皮薄肉嫩,连鸡皮都是金黄色的。这道菜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孕妇和需要补充营养的老年人,因为文昌鸡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含量却很低,容易消化吸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我第一次在采样点做这道菜时,正好赶上暴雨过后。我蹲在采样坑边处理鸡肉,突然发现这里的土壤是红棕色的,捏起来松软湿润——这种土质长出的谷物特别适合喂鸡。当时我灵机一动,把腌制用的枸杞换成了当地村民送的野生山姜花,没想到这样做出来的鸡肉带着淡淡的花香。这个经验告诉我,做菜和教育一样,都要善于利用当下环境给予的资源。
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是选鸡。正宗的文昌鸡大概两斤左右,鸡脚要小,鸡冠要挺。我在采样点工作时,会特意观察鸡爪——如果爪缝里带着红土,说明这鸡经常在优质土壤里觅食。
第二步是清洗。在野外没有自来水,我就用带来的矿泉水,加上少许盐和柠檬片搓洗鸡身。特别注意要把腹腔里的血块清理干净,这样煮出来的汤才会清亮。
第三步是腌制。用海盐、姜片和少许米酒里外涂抹均匀,腌制20分钟。在采样点工作时,我发现如果附近有香茅草,摘几片塞进鸡肚里,味道会更清香。
第四步是煮制。在野外我用的是便携式燃气灶,水沸后提着鸡脖子“三提三放”——就是把鸡在滚水里浸三次再完全放入,这样皮不会破。然后转小火慢煮18分钟,记得要加个盖子。
第五步是冰镇。这可是关键!我习惯用两个不锈钢饭盒装冰块,把煮好的鸡放进去冰镇10分钟。在采样点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就地取材——有一次我甚至用溪水来冰镇,效果出奇的好。
第六步是切块。冰镇后的鸡肉变得紧实,切的时候不容易散。要顺着鸡肉纹理切,摆盘时把鸡翅、鸡腿分别放在相应位置。
最后是蘸料。文昌鸡的蘸料很简单:蒜蓉、沙姜末、香菜,加上生抽和挤点青柠汁。要是采样点附近有野生的酸橙树,那真是捡到宝了。
注意事项要记牢
在野外做菜最要注意卫生,我每次都会带酒精湿巾擦拭厨具。煮鸡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宁愿短不能长,否则鸡肉就老了。冰镇步骤绝对不能省,这是文昌鸡皮脆肉嫩的关键。要是遇到下雨天,记得把烹饪区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上次我差点把整锅鸡汤打翻在采样坑里。
说真的,在土壤采样点做菜让我对食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我们教育特殊儿童,要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因材施教。做一道好菜和培养一个孩子,都需要耐心、细心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下次你们做文昌鸡时,不妨也想想食材的来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