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电场里做一碗安康蒸面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第一次吃安康蒸面是在陕北的风电场。那天刚给检修完风机的老师傅做了肩颈推拿,他神秘兮兮地从工具包里掏出个饭盒:"尝尝,咱老家的味道。"打开盖子,辣子的焦香混着麻酱的醇厚扑面而来,在场五六个陕西汉子眼睛都亮了。
这碗面凭什么让人念念不忘
安康蒸面可是有来头的。据说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在汉江码头传开了,挑夫船工们最爱这种耐饥又解馋的吃食。蒸出来的面比煮的更筋道,还能锁住麦子的原香。作为厨师兼推拿师,我发现这面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蒸制不上火,配料里的陈醋助消化,油泼辣子能祛湿,芝麻酱补钙,豆芽清热,简直是给风电检修工量身定做的能量套餐。
记得有回在甘肃风场,有个小伙连吃三天泡面嘴角起泡。我现揉了面团,用检修车的蒸锅给他做了份蒸面。他蹲在风机基座旁吸溜完,抹着嘴说:"这比吃药还灵!"其实道理很简单,蒸面性平温和,配上开胃的料汁,自然打通了脾胃经络。
风机下的烹饪秘籍
在风电场做蒸面要会就地取材。我常带着小号擀面杖和蒸笼布,实在没有就用食品级纱布代替。面粉选高筋的更耐蒸,和面时加点盐增加韧性。
具体做法来了啊:
1. 舀两碗面粉慢慢兑凉水,边倒边搅成絮状。这儿有个诀窍——面要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我在戈壁滩做面时就着矿泉水,发现水质越软面团越爽滑。
2. 揉好的面团醒半小时,这功夫正好去调汁。蒜捣成泥用醋澥开,芝麻酱用温水调稀,辣子面撒上白芝麻,烧热的菜籽油"刺啦"一泼——注意!在风电场操作时得选背风处,不然油星子追着人跑。
3. 醒好的面团擀成铜钱厚,蒸笼布浸湿铺好。这里要插播我的翻车经历:有次在70米高的机舱里蒸面,忘记给蒸笼盖留缝,水蒸气滴在面皮上成了疙瘩汤。所以切记盖盖时支根筷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大火蒸8分钟揭开,迅速刷层熟油防粘。等面的空当焯豆芽、切黄瓜丝,风电场的移动灶台虽简陋,但食材摆得齐整,做饭才有仪式感。
5. 蒸好的面皮拎起来对着光,能透出朦胧的亮才算成功。我习惯用检修钳代替刀——消毒后比菜刀还好用,切出的宽条边缘带着手工的毛边,特别挂汁。
6. 最后按底层豆芽、中层面条、顶层黄瓜的顺序装碗,淋两勺醋汁、一勺麻酱,挖勺油辣子,撒上花生碎。拌开的瞬间,麦香混着酸辣味在机修车间飘开,比啥开饭铃都管用。
几个要留神的细节
风电场的昼夜温差大,醒面时最好把面盆放在发电机散热口附近;蒸好的面皮若暂时不吃,记得抹油后盖湿布,不然戈壁的干风半小时就能把面皮吹成标本。要是给夜班同事带饭,料汁单独装瓶,现场拌开才不失筋道。
现在每次看到旋转的风叶,我都会想起那些就着星光吃蒸面的夜晚。其实做饭和推拿很像,都要顺着食材的"经络"走——面要顺着纹理切,料要沿着碗边淋,最后成就的这碗蒸面,养胃更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