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糌粑暖寒冬
你们知道吗?在我这口大铁锅前忙活的时候,总想起在青海支教的那些日子。高原上的阿妈教我做糌粑,说这是能救命的吃食。现在咱们安置点缺锅少灶的,正好把这手艺传给大家。
雪域来的救命粮
糌粑在藏语里就是"炒面"的意思,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那会儿就有了。青稞这作物可神了,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晒足3000小时太阳,磨成的粉自带天然甜香。它富含β-葡聚糖,降血脂控血糖,特别适合老人孩子。去年在玉树地震灾区,我们靠三大袋青稞粉撑了整整五天。
记得第一次在牧民帐篷里学揉糌粑,我把酥油茶倒得太猛,面絮溅得满脸都是。藏族孩子看着我这张大花脸,笑得在羊皮垫子上打滚。现在想想,正是那些笨手笨脚的经历,让我琢磨出更适合咱们汉族人口味的配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置点简易做法
step1:现在条件有限,咱们用普通面粉代替青稞粉。取两碗面粉倒进铁锅,开小火慢炒20分钟,闻到坚果香就关火。上次志愿者小张炒糊了锅底,咱们现在改用隔水蒸笼烘炒,虽然慢点但绝不会焦。
step2:准备浓茶汤。把我刚熬好的砖茶滤出半碗,要是没有酥油,就加勺猪油或植物油。灾后容易便秘,我在茶汤里加了点炒熟的火麻仁,这个诀窍是跟广西救灾队学的。
step3:关键步骤来了!先在空碗底铺层炒面,中间挖个井口,慢慢注入温热的茶汤。记住要像打鸡蛋那样顺时针搅动,让茶油均匀浸润每粒面粉。
step4:现在开始揉团。双手蘸些凉水防粘,从外往内拢住湿粉,像包汤圆那样轻捏。这里有个小窍门——揉三下转半圈,这样出来的糌粑团特别瓷实。
step5:最后塑形。传统要捏成月牙状,咱们可以搓成小圆球。昨天给发烧的孩子做了兔子造型,他攥在手里睡得多香啊!
step6:剩下的炒面装进塑料袋扎紧,能存半个月不坏。明早兑点开水就是快手早餐。
这些坑别踩
揉团时千万别求快,上次老王使劲攥太紧,结果糌粑硬得能当锤子使。小朋友吃的话,可以把奶茶换成蜂蜜水。糖尿病患者记得少放酥油。最后提醒大伙儿,装糌粑的塑料袋要打活结,上次李奶奶系死结,急得直接用牙咬...
看,灶台边那对母子吃得正香呢。在这飘雪的冬夜里,热乎乎的糌粑不仅暖胃,更连着千里外雪域高原的祝福。要我说啊,食物能填饱肚子,但带着故事的食物,才能喂饱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