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泥螺:昌江岸边的黑色宝藏
朋友啊,你要是来如东做客,当地人准会拉着你的手说:“尝尝我们的泥螺!”那黑亮亮的小家伙蜷在青花瓷盘里,像刚从昌江畔木棉树下捡来的玛瑙石。说来有趣,这道菜的历史比江边那些矿山遗址还要久远——老辈人说,当年矿工们下井前总爱揣一罐咸泥螺,既耐存放又能补充体力。泥螺性寒,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配上姜醋食用,对熬夜上火、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友好。不过脾胃虚寒的朋友可得适量,毕竟美味虽好,也要量力而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揭开泥螺的秘密
去年春天我在昌江边的渔村住过一阵,亲眼见过老渔民处理泥螺。七旬的陈伯在退潮时带我去滩涂,手指着湿润的淤泥说:“要选壳带青纹的,这样的螺肉最肥。”他教我用海水养三天泥螺,每天换水时撒把粗盐——这个步骤让我吃了亏,第一次用淡水养螺,结果吐沙不彻底,吃的时候满口沙粒。最妙的是陈伯家的秘方:养螺的木盆要摆在木棉树下,飘落的花瓣正好盖住水面,他说这样泥螺会带着花香。
制作教程其实不难,记住五个关键步骤:第一是选螺,壳薄肉厚的最佳;第二是吐沙,海水里养72小时;第三是焯水,水滚即捞保持嫩度;第四是调汁,生抽、老抽、花雕酒按2:1:3调配;最后是腌渍,装入陶罐淋上料汁,封存半月。我改良过配方,加过矿山遗址采的岩盐,意外发现咸味更柔和。腌好的泥螺乌黑发亮,用筷子轻轻一挑,螺肉便完整脱出,入口先是酱香,接着是海味的清甜,最后喉间留下木棉似的微甘。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腌制容器务必消毒,存放要避光;开罐后一周内吃完;孕妇和小孩最好吃现炒的熟制泥螺。记得有次我贪嘴多吃了半罐,半夜胃胀得睡不着,这才明白老话说的“鲜物不贪多”真有道理。如今每次看到昌江边火红的木棉,总会想起那些装在陶罐里的黑色美味,它们承载着矿工的故事、渔民的智慧,在时光里酝酿成独特的海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