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豆豉:穿越时光的瑶乡味道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黄姚豆豉:穿越时光的瑶乡味道

记得我第一次在黄姚古镇的老街闻到那股混合着醇厚豆香和淡淡酒曲的气息时,瞬间就被勾住了魂。卖豆豉的阿婆用竹篾编的簸箕翻动着乌黑油亮的豆子,笑着说:"这是我们瑶族人吃了六百年的‘黑金’哩!"

黄姚豆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广西贺州一带的瑶族先民发现,用本地特有的黑豆经过特殊发酵制成的豆豉,不仅耐储存,还能在潮湿的山区驱寒祛湿。瑶族同胞常年生活在云雾缭绕的大瑶山,这种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成了他们应对瘴气的天然保健品。直到今天,在金秀瑶寨里,坐月子的妇女仍会喝豆豉炖鸡汤来恢复元气,老人也习惯用豆豉泡水缓解消化不良。

黄姚豆豉:穿越时光的瑶乡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复刻瑶家味道

去年秋天我特意去金秀瑶族村寨住了三天,跟着玉梅阿妈学做传统豆豉。她家灶台上那口传了四代的陶瓮,内壁已经挂满了深褐色的包浆。现在我把学来的方法整理成六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选豆子就有讲究。要选颗粒饱满的桂东黑豆,先在山泉水里浸泡三小时。玉梅阿妈教我用指甲掐豆皮,能轻松掐出印痕又不破皮的程度正好。她说祖辈都是用大瑶山的山泉水,水质软中带甜,是豆豉风味的灵魂

蒸豆环节最考验耐心。必须用木甑子隔水蒸,火候要像文火煲汤那样"咕嘟咕嘟"地慢蒸两小时。我第一次操作时心急加了猛火,结果豆子外熟里生,玉梅阿妈笑着重新给我演示:"你看蒸汽要像仙女跳舞那样柔柔地飘起来才对。"

发酵是成败关键。蒸好的豆子要摊在竹筛里晾到体温温度,然后裹上祖传的酒曲粉。这里有个瑶族秘方——要掺入少许茶油树烧的草木灰。我把拌好的豆子装进陶瓮时,玉梅阿妈特意在中间掏了个透气孔,说这样豆豉才能"呼吸"。

接下来的七天里,每天早晚都要给豆子"翻身"。到第五天时,我发现豆子表面长出了细密的白毛,紧张得差点把整瓮豆子倒掉。玉梅阿妈却拍手叫好:"金丝银毛出来了!这是最漂亮的菌丝。"

晒豆豉要选连续晴日。在瑶寨的晒场上,我看到几十个竹筛齐刷刷排开,黑豆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这里有个细节:正午太阳最毒时要盖上层薄纱布,防止豆豉晒出苦味。

最后陈化阶段,玉梅阿妈把晒好的豆豉装进竹篓,挂在灶台上方让烟火慢慢熏焙。她说经过三个月烟火的豆豉,烧菜时只要两三粒就能吊出整锅鲜味。

让传统味道更贴心

虽然传统做法讲究,但在家复刻可以适当调整。像我现在会用带发酵功能的烤箱控制温度,用纱布代替竹筛。不过有几点必须注意:发酵容器绝对不能沾油,否则整锅豆子都会长绿毛;雨季湿度超过80%时最好不要制作;做完的器具要用开水煮过,不然下次再做容易染杂菌。

前几天用自制的豆豉做了道豆豉蒸排骨,女儿连汁水都拌饭吃了精光。这种穿越六百年的瑶乡智慧,就这样在寻常烟火里继续飘香。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