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丝敲鱼:一碗能唱出山歌的鲜
说起这道三丝敲鱼啊,可是咱们温州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看家菜!你别看它现在各大酒楼都能吃到,最早可是渔民们在船舱里捣鼓出来的智慧——以前渔民捕到黄鱼这类好货色,总要留几条最新鲜的,去骨剔刺后裹上番薯粉,用酒瓶子哐哐哐敲成薄片,既能延长保存时间,煮汤时又特别能吸汤汁。老辈人说,这敲鱼片在沸水里卷曲的样子,就像三月三歌圩上被风吹起的壮锦裙摆呢!
这汤水讲究"清鲜"二字,特别适合闷热潮湿的夏天。鱼肉温中益气,笋丝清热化痰,再加点火腿丝补铁,热腾腾喝上一碗,保管你额头冒出细汗,浑身毛孔都舒展开来。上次我感冒初愈没胃口,照着外婆的方子煮了锅三丝敲鱼汤,撒上胡椒粉连喝三碗,第二天就能跟着广场舞大妈哼小调了!
会跳舞的鱼片是这样炼成的
准备条半斤重的鲶鱼(其实黄鱼最佳,但鲶鱼更常见),水发香菇三朵,熟火腿瘦肉15克,还有那灵魂配料——鸡脯肉50克和绿油油的青菜心。调味料只要最简单的:料酒、盐、熟鸡油,真正的好汤靠的是食材本味。
第三步敲鱼片可是个技术活!记得我第一次操作时,把鱼片裹好淀粉放在砧板上,抡起擀面杖就要砸,被我妈赶紧拦住——原来要在砧板上铺保鲜膜,鱼片上下都要厚厚的淀粉,敲的时候要像壮族姑娘打糍粑那样有节奏地转着圈敲。我当时较劲猛敲一棍子,结果鱼片黏在擀面杖上撕不下来,最后成了"鱼片千层饼",惹得全家笑岔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让汤会唱歌的秘诀在这里
等鱼片变成半透明的云朵状浮起,这时候该请出"三丝"了:鸡丝、火腿丝、香菇丝要像歌圩对山歌般依次入锅。最关键是火腿丝要在汤将沸未沸时下,让咸鲜味慢慢融入,要是等滚开了再放,火腿就该发柴了。起锅前点几滴鸡油,汤面顿时浮起金光,像不像壮族姑娘鬓边的金簪?
要说这菜和广西歌圩的缘分,可有意思了。去年我在南宁美食节做推广,当地壮族老乡尝过敲鱼汤后,即兴编了首山歌:"鱼片像云朵喂,汤水清又甜,要是配上五色糯米饭,神仙也要下凡间~"其实两地美食哲学是相通的,就像壮族同胞用山歌传递情意,温州人用这碗清汤诉说对海洋的眷恋。
最后唠叨几句:挑鱼要选鱼尾微微泛金的,那是游过深海的标志;敲鱼时要是淀粉结块,赶紧用细网筛过筛;剩下的鱼头鱼骨别扔,烤香了熬汤底比清水强十倍。要是招待客人,不妨学我在汤碗边摆朵胡萝卜雕的木棉花——这可是跟壮族厨师偷师的,保准让客人举起手机先拍个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