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星洲炒米:当壮族山歌遇上南洋风味
走在南宁街头,总能闻到一种混合着咖喱香和锅气的特殊味道——那是星洲炒米在铁锅里翻腾的气息。说来有趣,这道带着"星洲"名号的炒粉,在壮族聚居的南宁落地生根后,竟成了三月三歌圩时壮族人家待客的招牌菜。
星洲炒米最早是南洋华侨发明的"混搭菜"。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加坡的广东籍厨师用咖喱粉搭配广式米粉,加入南洋特有的甜酱油,创造出这道融合中餐技法与东南亚风味的料理。随着商船传入广西,南宁人发现咖喱的温润属性特别适合化解壮族山区湿气,便把它改良成了驱寒祛湿的食疗佳品。黄姜粉中的姜黄素能促进血液循环,豆芽和韭菜又能补充维生素,特别适合经常对歌到深夜的壮族歌手和湿气重的岭南居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厨房里的山歌节奏
去年三月三前夕,我在南宁朋友家的厨房亲身体验了这道美食的制作。壮族阿姐一边教我调酱汁,一边哼着山歌的调子:"米粉要泡三刻钟嘞~咖喱要用油炒香哟~"原来炒米的步骤节奏,竟和壮族山歌的韵律暗合。
第一步选材就很讲究。要选用东莞米粉,这种细米粉久炒不碎。用温水浸泡45分钟,捞起时米粉刚好保持韧性,像壮族姑娘编的发辫那样柔韧。记得那次我泡得太久,阿姐笑着用山歌打趣:"阿妹手慢米粉软嘞,歌圩对歌要输人咯!"
第二步备料是风味的灵魂。需要半碗虾仁、三片叉烧丝、洋葱丝、青红椒丝、豆芽和韭菜段。最关键是酱料:一勺咖喱粉、半勺黄姜粉、两勺生抽、一勺蚝油,再加半勺南宁特有的黄皮酱,这是让星洲炒米带上桂风味的秘诀。
第三步炒蛋丝要快。两个鸡蛋打散,热锅滑油倒入蛋液,快速转动锅柄摊成薄饼,出锅切丝。我第一次操作时手忙脚乱,蛋饼厚薄不均,阿姐示范时锅铲在锅里划出的圆圈,竟像壮族铜鼓上的太阳纹。
第四步爆香要够火候。烧热铁锅到冒青烟,下三勺花生油,先放洋葱丝爆香,再加入咖喱粉炒出红油。这时整个厨房都会弥漫着辛辣的香气,像三月三歌圩上青年男女对歌时的热烈气氛。
第五步混炒见真章。依次放入虾仁、叉烧、米粉,左手持锅铲右手握筷子,像打竹竿舞那样交替翻动。淋入酱汁后撒入蔬菜,最后加入蛋丝。那次我翻动不够快,锅底有些粘焦,阿姐说这就像对歌时接不上词,要掌握好火候节奏。
藏在锅气里的壮族智慧
炒好的星洲炒米要装在竹编簸箕里,金黄的米粉间点缀着红绿配菜,宛如壮族织锦的图案。吃前挤上青柠汁,酸爽的滋味能化解咖喱的腻,这个吃法其实是壮族酸嘢文化的延伸。
要注意的是,有湿热体质的人要少放咖喱粉,可以加些白胡椒粉代替。米粉一定要沥干水分,否则容易粘锅。最重要是全程保持大火快炒,就像壮族山歌要对得响亮快速,锅气不足的星洲炒米就像没唱完的山歌,总差那么点味道。
如今在南宁的三月三歌圩上,家家户户的簸箕里都少不了一盘金灿灿的星洲炒米。当壮族姑娘端着炒米穿行在人群中,南洋的咖喱香混着山歌的韵律,讲述着这座边境城市特有的包容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