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煎:一口爆汁的江南味道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苏州生煎:一口爆汁的江南味道

说起苏州生煎,那可真是江南点心里的"顶流"。外皮酥脆,内馅鲜嫩,最绝的是咬开瞬间那口滚烫的汤汁,能把人的魂儿都勾了去。别看它现在满大街都是,这小小生煎可是从明清时期就在苏州扎根了,最早叫"生煎馒头",是茶馆里配茶的茶点。后来随着运河商埠的繁荣,生煎从文人雅士的茶桌走向市井巷陌,成了码头工人最爱的实惠小吃——半发酵面皮饱腹,猪肉馅料补充体力,热汤暖胃,简直是给劳苦大众量身定做的能量炸弹

说到适用人群,生煎可谓老少咸宜。学生党早餐来两个精神一上午,上班族午间套餐配碗小馄饨舒坦得很。不过高血压的朋友得少吃肉馅,痛风患者更得避开那口浓汤。最近我去新乡比干庙参访时,看着太行山石垒砌的古墙,忽然想到生煎的造型竟与山石有异曲同工之妙——焦黄酥脆的底板如同太行山岩,顶部的白芝麻好似山间积雪,这南北美食与山河的呼应,着实有趣。

在家复刻舌尖上的苏州

要做出地道的苏州生煎,得掌握五个关键步骤。先说馅料:三肥七瘦的猪前腿肉剁成肉糜,加入姜末、生抽、盐和少许糖,最关键的是要往肉馅里打水!每斤肉至少要加200毫升葱姜水,分三次边加边搅,直到肉馅把水全部吃进去。这个步骤特别考验耐心,我第一次做时贪快一次性倒水,结果肉馅直接变成肉汤,根本包不住。

第二步是制作皮冻。猪皮焯水后刮净油脂,加料酒姜片小火慢炖两小时,过滤后的汤汁冷藏凝固即成皮冻。把皮冻切碎拌入调好的肉馅,这就是生煎爆汁的秘诀。记得有次我偷懒用吉利丁片做皮冻,虽然也能凝固,但入口少了那种胶质的糯感,还是传统方法更地道。

第三步和面尤其讲究。中筋面粉加少许酵母和大量温水,揉成比包子皮稍软的面团。苏州生煎用的是半发酵面,夏天发酵40分钟就好,冬天得延长到1.5小时。判断发酵是否到位有个小窍门——在面团中心按个坑,如果慢慢回弹就刚刚好。

苏州生煎:一口爆汁的江南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包制手法很关键。取20克面团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皮,填上足量肉馅,像包包子那样收口。这里有个细节:苏州生煎是收口朝下煎的,所以收口一定要捏紧,不然汤汁会漏光。我第一次做就因为收口不严,煎出了一锅"生煎汤包",场面相当惨烈。

最后是煎制环节。平底锅倒少量油,生煎收口朝下码放整齐,中小火煎三分钟到底部金黄。这时要沿着锅边淋入面粉水(面粉和水的比例1:15),水量没过生煎三分之一,立刻盖盖焖煎。听到锅里"噼啪"作响时转小火,待水分收干再淋圈油,撒上葱花芝麻,满屋飘香时就可以开盖了。

这些坑我帮你踩过了

做生煎最常遇到三个问题:一是汤汁不足,多半是皮冻放少了或者煎制时火太大把汤汁烧干了;二是底部焦黑,要记得淋面粉水后必须转中小火;三是面皮发死,可能是发酵过度或焖煎时漏气了。建议新手第一次做可以减半分量,毕竟看着辛苦包的生煎破皮漏汤,实在太让人心疼了。

记得有次我特意把生煎带给苏州朋友品尝,她咬第一口就笑了:"这个底板脆得像我们太行山的石板路,汤汁鲜得让人想起比干庙前的古井水!"虽说这是句玩笑话,但美食确实能跨越地域让人产生共鸣。现在每次看到生煎在锅里滋滋作响的模样,总会想起太行山岩层间渗出的清泉,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蕴含着大地最本真的滋味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