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海门山羊肉:巴山背二哥的暖身法宝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达州海门山羊肉:巴山背二哥的暖身法宝

记得第一次听说这道菜,还是跟达州当地的巴山背二哥聊天时。那位满头大汗的汉子卸下背篓,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巴山说:"咱们这行终年爬山涉水,全靠着冬天这碗海门羊肉续命呢!"后来我才知道,这道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羊肉做法,最初真是为山里劳动者驱寒除湿的智慧结晶

达州地处秦巴山区,湿气重温差大。海门山羊肉选用本地散养的黑山羊,配上山奈、丁香等十余种温补药材,慢慢煨成一锅金汤。最适合经常接触冷水的人群、体力劳动者,以及每到秋冬就手脚冰凉的姑娘们。去年冬天我特意连着吃了两周,往年必犯的老寒腿居然没发作,连睡眠都踏实多了。

亲手炮制一锅巴山风味

去年冬至我专门到达州拜师学艺,在背二哥后人家里记录了完整做法。首先要选带皮山羊后腿肉,记得挑表皮有星星状脂肪分布的,这种肉久煮不烂。

第一步改刀就很有讲究:不能顺着纹理切,要找到肌肉间隔斜着下刀,每块切成麻将大小。老师傅教我个诀窍:把刀磨快后像拉锯那样来回切,这样能保留更多肉汁。我第一次操作时笨手笨脚,肉块切得大大小小,下锅后小的都煮化了大的还没入味

焯水时要冷水下锅,加整根小葱和姜片。等水面浮起浅褐色泡沫,别急着撇沫,要先淋两勺黄酒。这时会闻到很冲的腥气,但正是去膻的关键时刻。待酒气蒸腾后转小火,用漏勺轻轻贴着锅边捞沫,这个动作要像背二哥爬山那样稳当。

达州海门山羊肉:巴山背二哥的暖身法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煸炒环节最见功力。菜籽油烧到微微冒青烟,先下老姜片炸成金黄色,再放郫县豆瓣酱慢慢炒出"鱼眼泡"。我第一次做时心急火大,把豆瓣酱炒焦了,整锅汤都带着苦味。正确做法是要像背二哥哼山歌那样不紧不慢,看到红油变成深枣红色,才能下羊肉翻炒。

加水必须是一次性加足,水量要漫过羊肉三指高。重点来了:要加温热的米酒水而不是清水,这样肉质会更酥软。接着放入用纱布包好的香料,包括三颗八角、一小块桂皮,还有达州特产的干柑橘皮

转微火慢炖两小时后,该放配菜了。白萝卜要削成滚刀块,红苕粉条需提前用温水泡软。这时可以尝尝咸淡,根据口味加盐。有个小窍门:放盐后别再盖锅盖,让部分水分蒸发,汤汁会更浓稠。

最后收汁阶段要留心观察,见到汤汁能挂在锅铲上形成薄幕,撒入青蒜苗就可以离火。记得一定要用余温焖三分钟,让蒜香渗进肉纤维里。

几个容易翻车的细节

做这道菜最怕火候失控。有一次我中途接电话忘了调火,回来发现汤汁都快烧干了,紧急加热水补救,结果肉质变得像木屑。切记炖煮过程中要维持"咕嘟咕嘟"的小泡状态,类似温泉冒泡的程度

吃法也有讲究。背二哥们喜欢先喝半碗原汤,再把羊肉蘸着腐乳酱吃。但要提醒高血压人群,因为含豆瓣酱和腐乳,建议每周不超过一次。剩下的肉汤别浪费,第二天煮面条就是极品高汤。

现在每次炖这锅羊肉,都会想起巴山背二哥们背着百斤货物,在云雾缭绕的山道上蹒跚前行的身影。这锅沸腾的羊肉里,熬煮的不仅是香料与火候,更是山里人对抗自然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