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爆汁的开封灌汤包,原来藏着这样的秘密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一口爆汁的开封灌汤包,原来藏着这样的秘密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开封灌汤包!这可不是普通的小笼包,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每个包子里都藏着一汪鲜汤。咬开薄如蝉翼的外皮,滚烫的汤汁瞬间涌入口中,那种鲜美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说起灌汤包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北宋时期的开封。当时开封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灌汤包的前身其实是"山洞梅花包",后来经过历代厨师的改良,才形成了现在这种皮薄汤多的特色。这包子特别适合身体虚弱、需要温补的人,因为里面的汤汁是用多种食材长时间熬制而成,富含胶原蛋白,容易消化吸收,老人小孩都能吃。

没想到吧?灌汤包跟宁德还有这样的缘分

你可能好奇,开封的灌汤包怎么跟宁德的畲族银器和太姥山扯上关系?其实啊,美食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跨越地域产生奇妙的联系。太姥山以白茶闻名,而吃灌汤包时配上一杯清淡的白茶,正好能解腻提鲜。至于畲族银器,他们打造的银筷银勺,用来品尝灌汤包再合适不过——银器能试毒,还能保持食物的原味,这可是古人的智慧啊!

记得我第一次在家尝试做灌汤包,那叫一个手忙脚乱!最难忘的是调馅那一步,我按照传统方法把肉皮冻切碎拌入馅料,结果因为肉皮冻切得太碎,蒸的时候全都化成了水,包子底部破了好几个。后来我才摸索到,肉皮冻要切成半厘米左右的小丁,这样蒸的时候才会慢慢融化,既能有汤汁,又不会把皮撑破。

一口爆汁的开封灌汤包,原来藏着这样的秘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也能做的灌汤包详细教程

想要在家做出地道的灌汤包?跟着我来,保证你能成功!

第一步,先准备馅料。选用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剁成茸,加入葱姜末、料酒、盐、白糖、胡椒粉和少许酱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关键是要加入切块的肉皮冻,比例大概是肉馅的三分之一

第二步是和面。中筋面粉加入温水,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湿布醒发30分钟。记得要用半发面,这样包子皮既有韧性又不会过于蓬松。

第三步是擀皮。这步最考验手艺,要把面团搓成长条,分成小剂子,然后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皮,直径大约8厘米。正宗的灌汤包皮要擀得极薄,几乎能透光才行。

第四步是包馅。取适量馅料放在皮中央,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捏出褶子,但最后要留一个小口,这是为了让蒸汽流通,避免包子破裂。我个人的经验是,捏褶子的时候拇指和中指配合,食指用来调节褶子的间距,18-24个褶子是最标准的。

第五步是蒸制。在蒸笼里铺上浸湿的蒸布或者白菜叶,把包好的灌汤包摆进去,注意要留出足够的空隙。水开后上锅,大火蒸8-10分钟就可以了,时间太长汤汁就会蒸发掉。

这些小贴士能让你少走弯路

做灌汤包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首先是肉皮冻一定要够结实,夏天制作时可以适当增加肉皮的比例;其次包的时候封口一定要紧,不然汤汁会漏光;最重要的是,蒸好后不要急着开盖,关火后焖2分钟再取出,这样包子皮不会塌陷。

吃灌汤包也有讲究,当地人总结了一句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意思是要用筷子轻轻夹起包子,移到勺子里,在包子上咬一个小口,先把汤汁吸完,再吃包子和馅料。搭配的蘸料也很简单,就是镇江香醋配姜丝,既能去腥又能解腻。

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灌汤包,薄薄的外皮在蒸汽中微微颤动,隐约能看见里面的汤汁在晃动,这种期待感真的是无法形容。每次我做成功一笼,看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美食就是这样,它不仅满足我们的味蕾,更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