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那一碗暖到心底的藏书羊肉
你说这大冷天的,最想念的是啥?要我说啊,就是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羊肉汤!今天咱不聊别的,就说说苏州吴中区那块儿,鼎鼎大名的藏书羊肉。这可不是一般的羊汤,它背后藏着几百年的故事呢。据说早在明清时期,藏书镇的老乡们就开始琢磨羊肉的烹制了。那里靠近太湖,水草丰美,养出来的山羊膻味轻,肉质格外细嫩。当地的农民一到农闲,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羊肉,慢慢地就形成了独特的烹制方法。这碗汤啊,从姑苏城飘香到了大江南北。
要说这藏书羊肉的好处,那可真是数不过来。羊肉本身性温,最适合冬天驱寒保暖了。你想想,一碗热汤下肚,从喉咙暖到胃里,手脚都不冰了。它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像我这样经常熬夜写稿的,每到冬天必去相熟的店里喝上一碗,补气养血的效果真不是盖的。而且它不像有些滋补品那么燥热,温和得很,女人家喝了还能改善手脚冰凉的毛病。
在家复刻百年老味道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馋了?别急,我这就把摸索出来的家常做法告诉你。去年冬天我特意去了趟藏书镇,跟一位做了三十年羊肉的老师傅偷师了几招,回来试验了好几次,总算摸到了门道。
第一步肯定是选材。最好挑一年左右的山羊,前腿肉带点皮最好,这样的肉煮出来才够嫩。记得那次我图便宜买了冷冻羊肉,结果煮出来肉质又柴又散,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新鲜羊肉买回来要先用清水泡两个小时,中间换两三次水,这样能去掉大部分血水。
第二步焯水很有讲究。羊肉要冷水下锅,加几片姜、一小把花椒,等水开了再煮五分钟。这里有个小窍门——千万别盖锅盖!让羊肉的膻味随着蒸汽散发出去。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傻乎乎地盖着锅盖,结果一锅汤全是膻味,只好全部倒掉重来。
捞出羊肉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千万别用冷水,不然肉质会变柴。接着准备一口大砂锅,把羊肉放进去,加水要一次性加足,中途不能再添水。这是老师傅反复叮嘱的,说不然汤味就不醇了。
煮的时候只要放几片姜、一根葱,其他什么香料都不放。对,连盐都不放!这才是藏书羊肉的原汁原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炖上两个小时。这时候满屋子都是羊肉的香气,馋得我家猫一直在厨房门口打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等到筷子能轻松插入羊肉时,就可以调味了。只要加适量的盐,喜欢白汤的可以保持原样,想要浓白汤色的就开大火再滚十分钟。我一般会撒点青蒜苗,再来一勺辣酱,那滋味真是绝了!
这几个坑你可别踩
做了这么多次,我也总结出几个要点。首先,有些人总觉得羊肉越烂越好,其实不然。煮到用筷子能插透,但肉质还保持些许弹性时最好,这样既能嚼出肉香,又不会塞牙。其次,喝汤一定要趁热,凉了风味就大打折扣了。最后要说的是,这道汤最好在中午喝,晚上喝容易上火。要是实在想晚上喝,记得搭配些萝卜、白菜之类的凉性食材。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提藏书羊肉的文化背景。它虽然出自苏州,但与淮扬菜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想啊,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繁忙,苏州的藏书羊肉正是顺着运河传到了淮安。淮扬菜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食材的处理极其讲究,这无疑影响了藏书羊肉的烹制工艺。就像淮扬菜里的文思豆腐,看似简单,实则功夫都在细节里。藏书羊肉也是如此,看似就是一锅清汤,但从选羊到火候,处处都是学问。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正是吃羊肉的好时节。这个周末不妨就去市场买块好羊肉,照着我的法子试试看。保准你喝上一口就会爱上这个味道——那是江南水乡的温润,是百年传承的匠心,更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