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儒林羊糕:冬日里的一口温润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道听起来就很有文化底蕴的点心——金坛儒林羊糕。别误会,这可不是用羊肉做的糕点,而是江苏常州金坛区儒林镇的一道传统名点。它其实是一种用糯米粉、羊汤、坚果等制作而成的蒸糕,口感软糯咸香,带着羊肉特有的鲜美,却又没有半点膻味。
要说这儒林羊糕的历史,那可真是有点年头了。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金坛当地就有制作羊糕的习俗。儒林镇水系发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养羊的人家不少。冬天天气湿冷,人们就想办法把羊肉的精华保存下来,于是发明了这种把羊汤融入米糕的吃法。它不仅美味,在中医看来,羊肉性温,能补血益气、暖胃驱寒,加上糯米本身也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所以这羊糕特别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或者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用来滋补。当然,因为它口感软糯,易于消化,对老人和孩子也非常友好。不过,对于湿热体质或者正值感冒发热的朋友,可能就得稍微控制一下了。
亲手复刻传统味
理论说了这么多,不如咱们直接上手,看看这儒林羊糕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步骤不算复杂,但讲究个耐心和细致。
第一步,准备汤底。这可是羊糕风味的灵魂。你需要一斤左右的带皮羊腩肉或者羊腿肉,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和一两勺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然后加入几段葱白、一两颗八角、一小块桂皮,转小火慢炖至少一个半小时,直到羊肉酥烂,汤色奶白。把羊肉捞出来晾凉,羊汤过滤备用。记得,汤一定要浓,这是后续成糕的关键。
第二步,处理羊肉。等羊肉不烫手了,把它撕成细丝,尽量撕得均匀一些。羊皮如果喜欢那种胶质口感,可以切成小丁一起用。
第三步,炒制配料。锅里放少许油,把羊肉丝放进去小火煸炒一下,炒出香味。然后倒入大约400毫升的备用的浓羊汤,加入适量的盐、白胡椒粉调味。这里有个小诀窍,可以加一小勺糖来提鲜,但千万不能多,吃出甜味就坏了。
第四步,混合粉浆。准备250克糯米粉和50克粘米粉(大米粉)混合均匀。将刚才煮好的、还在滚烫的羊肉羊汤,慢慢地、分次地倒入米粉中,边倒边用筷子快速搅拌。一定要用烫的汤!这样才能把米粉的部分烫熟,产生黏性。最后搅拌成非常黏稠、几乎难以流动的糊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步,加入配料并蒸制。在调好的粉糊里,加入你喜欢的坚果,比如炒香的花生碎、核桃碎,还可以加点切碎的青蒜苗增香。我自己的经验是,第一次做的时候,羊汤加得有点多,粉糊太稀了,导致最后蒸出来有点软塌,不成形。所以第二次我严格控制了羊汤的量,宁可稠一点也别稀,果然成品就挺立多了,口感也更Q弹。把混合好的糊糊倒入一个抹了油或者垫了烘焙纸的模具里,表面抹平。
第六步,上锅蒸。冷水上锅,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40-50分钟。用一根筷子插进去,拔出来是干净的,就表示熟了。
最后,完全放凉再脱模切块。这一步急不得,热的时候切会非常粘,一切就碎。一定要等它彻底凉透,甚至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让它定形,这时候再切,就能得到整齐漂亮的块状了。
当羊糕遇见木偶头
说到金坛,其实它所属的常州地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不,让我想起了同样蜚声海内外的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虽然一个在江苏,一个在福建,看似不搭界,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制作羊糕,就像雕刻木偶头,每一步都急不得。熬汤要慢火出精华,如同雕刻需要一刀一刀地精雕细琢;蒸糕要火候到位,如同给木偶头上色需要层层渲染。最后呈现在食客和观众面前的,都是一件凝聚了时间与用心的作品。
享用羊糕的小贴士
最后,给大家提几个注意事项。首先,羊糕务必彻底凉透再切,这是成功的关键。其次,如果一次做得比较多,可以冷藏保存,吃之前重新蒸热即可,但最好不要超过三天。再次,因为主要材料是糯米,所以一次不宜食用过多,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最后,调味时盐可以比平时做菜稍多一点,因为冷却后咸味会感觉减弱一些。
好了,关于金坛儒林羊糕的故事和做法就聊到这里。希望在这个冬天,你也能亲手做上这么一份温润滋补的传统点心,感受一下来自江南水乡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