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包子:一口咬下百年的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天津狗不理包子:一口咬下百年的传奇

说起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那可真是美食界响当当的招牌。您别看它名字起得怪,这“狗不理”背后可有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在天津运河边开了家包子铺。他手艺好,做的包子特别香,生意忙起来连自家狗都顾不上搭理。时间一长,顾客们就打趣说:“这包子香得连狗都不理主人了!”这名号就这么传开了,一传就是上百年。

这包子可不光是名字有趣,它的功效和作用也实在。用精白面做皮,能补中益气;猪肉馅料富含蛋白质,养阴润燥;再配上姜末、酱油等温中散寒的调料,实在是营养均衡的佳品。特别是那十八个褶的包子皮,经过发酵更易消化,老少皆宜。忙碌的上班族吃它补充能量,发育中的孩子吃它长身体,连牙口不好的老人家都能轻松享用——只要您别贪嘴,一次吃两三个正合适。

要说这包子的做法,我可是亲自在天津老师傅那儿偷过师的。那天凌晨四点,我跟着老师傅进厨房,亲眼见他如何用老肥发面。那面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醒发时还得盖上湿布,保持湿度。最绝的是擀皮,中间厚四周薄,这样包馅才不会露底。

跟着老师傅学做包子

第一步是和面。中筋面粉500克,配上5克酵母、10克白糖,用30度温水慢慢搅成絮状。这里有个诀窍——水要分三次加,每次都要等面粉完全吸收后再加下一次。我头回做时心急,一股脑把水全倒进去,结果面团粘得满手都是,折腾了半小时才救回来。

第二步调馅更是关键。肥瘦3:7的猪肉馅400克,要手工剁馅保留肉筋。加入姜末15克、生抽20克、芝麻油10克,最关键的是要分三次打入150克高汤。我第一次打馅时太着急,高汤一次加太多,结果馅料出水,包的时候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步是擀皮。每个剂子约15克,要擀成直径10厘米的圆皮。正宗的狗不理包子皮要求中间厚边缘薄,厚度控制在2毫米左右。记得老师傅说:“这皮要像姑娘的脸蛋,中间饱满四周娇嫩。”

第四步包馅最见功夫。每个包子要放30克馅料,用拇指压住馅心,食指捏褶。正宗的狗不理必须有18个褶以上,褶花要均匀,形如白菊。我练这个动作足足废了两斤面粉,最后才勉强捏出16个褶,老师傅看着直摇头。

第五步是醒发。包好的包子要放在蒸笼里二次醒发20分钟,温度控制在35度左右。我第一次做时没掌握好时间,醒发了40分钟,结果包子都塌了,蒸出来像面疙瘩。

第六步上锅蒸。水开后大火蒸8分钟,关火后别急着开盖,要焖3分钟防止回缩。记得我第一次掀锅时,看着白白胖胖的包子,激动得差点把蒸笼打翻。

天津狗不理包子:一口咬下百年的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冈东坡与包子的奇妙缘分

说到这,您可能纳闷,天津的包子怎么和黄冈东坡文化扯上关系?其实啊,美食之道都是相通的。苏东坡在黄州时写下的《老饕赋》,把中国文人的饮食美学推向高峰。要是东坡先生尝过狗不理包子,定会写下“十八褶似菊,一口汤汁流”的佳句。这种对美食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注意事项要记牢

最后提醒您几句:发面时温度不能超过40度,不然酵母会被烫死;蒸包子时要冷水上锅,让包子随着水温一起加热;吃的时候可得小心,先咬个小口喝汤,不然热汤汁溅一身可别怪我沒提醒。剩下的包子最好用保鲜袋装好冷冻,吃时再蒸,可别用微波炉加热,那样包子皮会发硬。

这狗不理包子啊,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份手艺的传承。每次咬开那薄皮大馅的包子,看着里面滚烫的汤汁,就想起老师傅说的:“做吃食如做人,都得实实在在。”如今虽然到处都能买到速冻包子,但那份手工制作的温度,却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