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饺子的南北奇缘:当辽宁老边饺子遇上郴州东江湖
你们知道吗?在东北有句老话叫"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今天咱们要聊的辽宁老边饺子,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角儿。说来有趣,这源自沈阳的老边饺子,居然让我在湖南郴州的东江湖边找到了全新的灵感。先给大家透个底,这饺子最绝的就是它的"煸馅"手艺,这可是道光八年(1829年)老边家创始人边福老爷子独创的秘方。
老边饺子的来历特别有意思。当年边福老爷子在沈阳小津桥附近开了间饺子馆,发现普通肉馅饺子总是汁水不足。有天他灵机一动,先把肥瘦肉馅下锅煸炒,再加入骨头汤慢慢收汁。这么一来,肉馅不仅更加入味,而且咬下去满口爆汁。这种饺子特别适合北方干燥的天气,既能补充能量又容易消化,老少咸宜。尤其是冬天,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边饺子,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和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百年老味儿
要说这老边饺子的做法,我可是在郴州旅居时琢磨出些门道。记得那天在东江湖畔,看着雾漫小东江的美景,突然特别想念北方那口地道的饺子。于是就地取材,用当地新鲜打捞的鱼肉搭配猪肉,来了个南北融合的创意版老边饺子。
首先准备馅料:五花肉300克(肥瘦3:7最佳)、东江湖鲜鱼净肉100克、白菜200克、姜末20克、葱花50克。调味需要生抽、老抽、料酒、十三香、香油和最重要的骨头汤200毫升。饺子皮建议用高筋面粉,这样煮出来更筋道。
第一步煸馅是关键。把五花肉剁成黄豆大小的肉粒,切记不要剁太碎。热锅少油,先下肥肉粒煸出油,再下瘦肉粒中火翻炒。等肉粒变色时,加入姜末和一半葱花,这时候满屋都是诱人的焦香味。接着淋入料酒、生抽、老抽,这个步骤一定要快速翻炒,让每颗肉粒都均匀上色。
第二步是注入灵魂——分三次加入温热的骨头汤。每次都要等汤汁完全被肉馅吸收再加下一次,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5分钟。最后撒入十三香,关火晾凉。这里分享我的翻车经验:有次急着加汤,一次性全倒进去,结果做成了肉粥。所以切记要耐心分次加汤!
等肉馅放凉的时间,我们来处理配菜。白菜切碎后加盐杀水,挤干水分备用。东江湖鱼肉要去刺剁成茸,与冷却的煸馅混合,再加入白菜和剩余葱花,最后淋香油锁住水分。
包饺子的艺术
接下来就是包制环节。取饺子皮放上足量馅料,对折后先从中间捏合,再用虎口向两边一挤,一个圆滚滚的元宝饺子就成型了。这里要注意封口一定要紧,不然煮的时候会露馅。我通常会在饺子边抹点水,这样粘得更牢。
煮饺子也有讲究。水开下饺,用勺子背轻轻推底防止粘锅。等饺子浮起来后点三次凉水,看到饺子肚皮鼓鼓的就熟透了。记得有次在东江湖边的民宿,用当地山泉水煮饺子,那份清甜让饺子味道更上一层楼。
注意事项要记牢
想要做出正宗的老边饺子,这几个坑可千万别踩:第一,煸馅时火候不能太大,否则肉粒会变硬;第二,骨头汤一定要温的,冷汤会让油脂凝固;第三,配菜一定要挤干水分,不然馅料太湿影响包制;第四,煮饺子水要宽,这样饺子才不会互相粘连。
说来有趣,我在郴州研究这道饺子时,正好赶上看了场湘昆《牡丹亭》。突然意识到,这美食和戏曲竟是相通的。就像湘昆融合了昆曲的婉约与湘剧的豪放,老边饺子在郴州也找到了新的表达——既保留了北方的醇厚,又融入了南方的灵动。东江湖的晨雾、湘昆的水袖、老边饺子的热气,在这片土地上奇妙地相遇,成就了这碗跨越千里的美味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