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面饼:苏州文化里的平民美食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启东面饼:苏州文化里的平民美食

说起启东面饼啊,它可不是什么精致的点心,而是扎根在长江入海口那片土地上的家常味道。虽然挂着“启东”的名号,但这股面饼香早就飘进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里。您想啊,苏州人吃着缂丝般细腻的苏帮菜,听着水磨腔的昆曲,怎么还会对这般朴素的饼子情有独钟?其实正是这种反差让它成了宝贝——昆曲雅到极致,缂丝美到云端,反而需要这种带着烟火气的食物来平衡生活。

这面饼的历史说来有趣,最早是渔民和农家的干粮。启东临江靠海,人们出门劳作总要带些耐存放的吃食,把面粉揉成团擀成饼,在铁锅上烙到微黄,既能充饥又方便携带。慢慢地,这种饼顺着长江水传到了苏州,居然在讲究“食不厌精”的苏州站稳了脚跟。大概是因为它太实在了——冬天暖胃,夏天开胃,干活的人吃了长力气,老人小孩吃了好消化,简直就是食物里的老好人,谁都能跟它处得来。

启东面饼:苏州文化里的平民美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面粉到美食的蜕变

我自己第一次做启东面饼是在三年前的梅雨季。那天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突然特别想念那种扎实的面香,就决定自己动手。没想到看似简单的饼子,做起来全是学问。

第一步选粉就很有讲究。最好用中筋面粉,高筋的太韧,低筋的太软。我在面粉堆里扒拉半天,终于找到一袋合适的。记得先加一小勺盐增加底味,然后慢慢倒入温水,水温以不烫手为准。这里有个关键:水要分次加,边加边用筷子搅成絮状,直到没有干粉为止。我第一次做时心急,一股脑把水全倒进去,结果粘得满手都是,折腾了半天才把面团救回来。

第二步揉面要做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盖上湿布醒发半小时。这个等待的时间,像极了昆曲唱段里的过门,看似平静却在酝酿着后续的精彩

第三步是擀饼。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剂子,用擀面杖擀成圆饼。厚度很有说法——太薄了容易破,太厚了不易熟,最好保持在2-3毫米左右。我在自家厨房里擀饼时,总会想起缂丝艺人理丝的场景,虽然我做的是最粗犷的食物,但那份专注的心境倒是相通的。

第四步烙饼最好用铸铁锅,烧热后转小火,不用放油直接下饼。会看到饼皮慢慢鼓起小泡,像苏醒的生命。这时候要用筷子轻轻按压,让热气分布均匀。待饼身出现淡淡的焦斑就要翻面,整个过程约莫三五分钟。

最后一步的保存也值得说道。刚烙好的饼要叠放在竹篮里,盖上干净的棉布。这样既不会让饼变软,又能保持恰到好处的湿度。我那次做了十张饼,放在厨房晾着,满屋都是麦香,比什么香薰都来得治愈。

藏在细节里的门道

做启东面饼最怕两件事:一是面揉不到位,饼会硬得像石头;二是火候掌握不好,外面焦了里面还生。我有个小窍门——在揉面时加少许食用油,这样饼会更柔软。还有啊,烙饼时要经常转动锅子,让受热均匀,这手法倒有几分像缂丝时的经纬交错,都是要把握均匀的力道

吃法上也很有弹性。可以直接撕着吃,感受纯粹的面香;可以卷上炒好的时蔬;还能切成条和青菜一起煮成汤饼。在苏州的早晨,经常能看到老阿婆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拿着刚出锅的面饼,慢悠悠地往家走。这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更能说明这种食物的生命力

说到底,启东面饼就像苏州文化的另一面——在缂丝昆曲的雅致之外,始终保留着接地气的智慧。它不争不抢,却成了生活中最踏实的陪伴。下次您来苏州,除了听昆曲逛园林,不妨也找找这藏在市井里的味道,保证会让您对这座城市有更立体的认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