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老鹅:茂名年例宴席上的非遗珍馐
在茂名年例游神队伍的锣鼓声中,总能看到冼太夫人神像前供奉着琥珀油亮的句容老鹅。这道源自江苏句容的卤味,竟在岭南大地生根发芽,成为冼太夫人文化宴席的必备菜肴。据《茂名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南迁的江淮军户将制鹅技艺带入粤西,与当地祭祀冼太夫人的年例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兼具江淮卤韵与粤地风味的独特菜系。
千年传承的养生智慧
句容老鹅选用90日龄的黑棕鹅,配以20余味中药材慢卤而成。其中砂仁温中化湿,草果祛寒健脾,特别适合岭南湿热气候。在去年筹备年例祭典时,我跟随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学习制作,发现他会在卤水中加入冼太夫人故里特有的辣木叶,这不仅使鹅肉纤维更易软化,其富含的氨基酸还能中和鹅肉的油腻感。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改良,让这道原本滋补温润的江淮菜,演变成为适合岭南人体质的养生佳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制的五步工艺
第一步选鹅至关重要。经验老道的师傅会捏捏鹅掌判断月龄,我曾在养殖场对比试验,发现90日龄的鹅掌软骨硬度恰好,既保留弹性又不失嚼劲。第二步腌制时,李师傅教我用粗盐混合丁香反复揉搓鹅腹,这个动作要持续15分钟直至盐粒融化,他说这是冼太夫人军中处理食材的古法。第三步炒糖色是个技术活,我第一次操作时因火候过猛导致糖色发苦,后来掌握到当糖液泛起鱼眼泡时立即离火的诀窍。
最关键的第四步卤制需要严守“三沉三浮”法则:卤汁初沸时下鹅,微滚时压沉,如此反复三次。去年冬至我参与制作年例祭品时,用温度计监测发现,这样能使鹅肉中心温度稳定保持在85℃,鹅皮胶原蛋白完美凝固。最后一步吊汤风干时,要将鹅悬挂在通风处,茂名特有的海陆风只需6小时就能形成恰到好处的干爽薄膜。
祭祀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碰撞
在冼太夫人诞辰庆典上,我见到厨师将传统整鹅改为便于分食的鹅肉拼盘,用鹅颈肉做成冼太夫人头盔造型,鹅胸切片摆成战甲纹路。这种既保留祭祀内涵又符合现代餐饮需求的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需要注意的是,卤水保存需每日煮沸,夏季要添加新鲜香料,我曾因出差三天未照料卤水,导致传承三年的老卤变质,这个教训让我深刻体会到“卤水如人需日日相见”的古训。
当句容老鹅端上年例宴席,每一口都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鹅肉蕴藏的不仅是二十四味香料,更是冼太夫人“和辑百越”的智慧,是南北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这道游走在祭祀与日常之间的美味,正以它独特的醇厚滋味,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