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茂名信宜的葱郁山区里,氹仔鱼养殖是一门传承数百年的生态农业技艺。这种独特的养殖方式并非依赖开阔水域或现代水泥池,而是巧妙地利用山涧溪流、天然洼地或人工开挖的小型凼塘(当地方言称“氹仔”),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共生、循环互补的农业生产系统。农户们依循山势与水脉,构筑起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养殖单元,既保持了水土,又为高价值鱼类的生长创造了理想环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氹仔鱼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以草鱼为主,偶配鳙、鲢,鱼苗投放后几乎不投喂人工饲料,主要依赖山区丰富的天然饵料——农户每日割取山野间的象草、狼尾草等青饲料投入氹中,辅以适量的南瓜、薯叶等农副产品。这种近乎野生的喂养方式使得氹仔鱼生长周期比池塘养殖长约一倍,通常需两年以上方可上市,但也正因如此,其肉质格外鲜嫩紧实,毫无土腥味,烹饪后清香四溢,形成了信宜地区极具辨识度的风味标志。
从技术经验角度看,成功养殖氹仔鱼的关键在于维持凼塘的生态平衡与水质稳定。山区水温常年偏低且流动不息,溶氧充足,有害藻类不易爆发;农户会定期清理淤泥、修补塘基,并在凼内适量放养螺蛳和贝类,既净化水质又为鱼类提供天然活性饵料。此外,多数养殖户采用“鱼草轮作”或“鱼禽共作”模式,在塘基种植饲草或散养家禽,形成物质与能量的闭环流动,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经济效益。
历经代代实践,信宜氹仔鱼养殖系统已不仅是单纯的水产养殖方式,更成为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的体现。它证明了在不适于集约化养殖的丘陵地带,通过精准适配自然条件、运用传统经验与现代生态知识,同样可以产出优质、安全且具有高市场价值的产品。这套系统不仅维系了农户生计,更守护了粤西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完整性,为当代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