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毡房里做一碗台南担仔面
你说巧不巧?我既是颠勺的厨子,又是跑难民营的事务员。今天在哈萨克草原的毡房里,突然馋起台南担仔面了。这面啊,最早是清朝时台南渔民用扁担挑着沿街叫卖,担子一头煮面,一头熬汤,所以叫"担仔面"。热汤面能驱寒祛湿,虾汤底富含钙质,肉燥里的五花肉补充体力,特别适合牧民、体力劳动者和成长中的孩子。在刮大风的草原上,吃碗热腾腾的担仔面最能恢复元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草原版改良做法
先说说我的毡房心得。去年冬天在难民营,我用行军锅代替传统砂锅,发现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肉燥反而更入味。现在这顶毡房里只有简易灶台,我就地取材用马肉代替猪肉,用草原野生韭菜代替豆芽,没想到别有一番风味。
详细制作步骤
第一步熬汤头:羊骨头焯水后,加入干虾米和昆布,注入毡房储水桶里的清水。记得去年在难民营时,我发现若提前将虾米晒足太阳,汤头会格外鲜甜。
第二步炒肉燥:肥瘦相间的马肉切丁,在铁锅里煸出油脂后,加入牧民送的干香菇。关键要分三次加入酱油,让肉燥层层吸收酱香——这个诀窍是台南老师傅教我的。
第三步煮面:用草原产的小麦面条,水沸后撒把盐。记得有次面汤溢锅,我急中生智加勺冷水,反而让面条更筋道。
第四步摆碗:先舀勺肉燥铺底,摆入沥干的面条,小心地从边缘注入滚汤,这样能保持汤清面爽。
第五步添配菜:烫点野生韭菜,卧个荷包蛋。上次有个难民小孩教我,在蛋黄半熟时戳破,让蛋液裹着面条吃更香。
第六步点睛:最后撒上炸蒜酥,淋几滴草原沙葱制成的葱油,顿时香气四溢。
注意事项
在毡房做饭要特别注意防风,灶火容易被穿堂风吹灭。肉燥若一次做多,可装进皮囊悬在毡房通风处保存。给老人小孩食用时,记得把面条煮软些。最后别忘了,食物不仅是饱腹之物,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就像这碗在草原毡房里飘香的台南担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