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革作坊里做渭南时辰包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魔幻吧!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

在皮革作坊里做渭南时辰包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魔幻吧!

话说渭南时辰包子可是陕西的老字号了,据说清朝那会儿就有了。为啥叫“时辰包子”呢?老一辈人说,这包子从前都是掐着点儿卖的,过了一个时辰(俩小时)就不卖了,皮塌了、馅儿凉了,味儿就不对了。它的面皮用的是老面发酵,馅儿是猪肉和大葱,还加了点秘制调料,蒸出来软中带韧,油而不腻。以前赶集的人、干体力活的,最爱这口——顶饿、暖胃,还便宜。现在嘛,上班族、学生娃,甚至牙口不好的老人家都能吃,毕竟它软乎,馅儿也香。

不过今天咱可不一般——我在一个废弃的皮革作坊里折腾这包子!为啥选这儿?咳,朋友搞了个“工业风厨房”实验,非说老作坊的石头灶台和通风结构特适合蒸包子。我心想:皮匠干活的地儿和面粉打交道,这跨界有点大啊!但你还真别说,石台子摆上蒸笼,那股子粗犷劲儿,反而和时辰包子的市井气挺配。

接下来咱就动手,从发面到蒸熟,一步步来!

第一步:发面是关键。老面得提前半天用温水化开,加面粉揉成团,盖湿布放着。皮革作坊里通风,我怕面干,就找了块干净湿麻布盖着——嘿,这麻布还是以前皮匠擦工具的!结果发出来的面带着点微酸香,比在家用保鲜膜闷出来的更活泛

第二步:调馅儿要耐心。肥瘦3:7的猪肉剁成小丁,别太碎,不然没嚼头。大葱切末,加点姜蓉、五香粉、盐、酱油,再舀一勺秘料——其实是花椒水!我这回试了试多搅了会儿,馅儿更黏糊了。

在皮革作坊里做渭南时辰包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魔幻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包包子可别贪心。面剂子擀成中间厚边上薄的皮,兜一勺馅儿,右手拇指捏褶子,左手转皮子,最后收口搓个小尖儿。我在作坊的木头案板上包,发现桌面有点斜(老作坊嘛),褶子居然捏得更顺手了——果然糙地方有糙地方的妙处!

第四步:二次醒发不能省。包好的包子放蒸笼里,再搁半小时。这儿我得插一句自己的翻车经验:有一回我急着蒸,没醒透,结果包子蒸出来像死面疙瘩!后来我才明白,醒发是让面筋松弛,蒸时才胀得开。在作坊里温度低,我干脆把蒸笼挨着旧炉灶余温放着,效果贼好。

第五步:上汽蒸。大火水开后,蒸笼上锅,猛火蒸15分钟。切记别揭盖!我有次手痒开了条缝,一笼包子瞬间塌腰,悔得我直拍大腿。

最后一步:关火焖五分钟。让内外温度缓缓,包子皮就不会回缩。揭盖时那股麦香混着肉香,能把房梁上的灰都香下来!

注意事项也得唠叨几句:老面发酵时间看温度,天冷得多等等;馅儿别太湿,不然蒸时容易破皮;要是蒸笼漏气,用湿布塞塞缝儿。对了,在皮革作坊这种地方做吃的,务必彻底清洁工具,毕竟以前是摆弄皮革的地儿,灰尘、残留物都得防着。

最后咬一口热乎的时辰包子,面皮弹牙,馅儿油润润的,葱香和肉香在嘴里窜。坐在皮匠的老凳子上,听着窗外风声,恍惚觉得——传统吃食和老作坊一样,都是时光里的宝贝,换个地方,它照样能活色生香。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