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把子肉:一块肉里的六百年江湖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安顺把子肉:一块肉里的六百年江湖

说起把子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山东。但今天咱们要聊的,是藏在贵州安顺古城里的一碗江湖——安顺把子肉。这块看似粗犷的猪肉,其实藏着明朝征南大军带来的饮食密码

安顺把子肉的根,不在贵州,在六百年前的江淮。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江淮士兵带着家乡的卤肉手艺驻扎安顺屯堡。他们发现本地猪肉肥瘦层次更分明,于是将江淮的浓油赤酱与云贵高原的香辣融合,用棉线捆扎防止炖煮散形——这"捆扎"的动作,像极了军中结盟的"拜把子",把子肉由此得名。

这肉特别实在——肥肉油润不腻,瘦肉吸饱汤汁,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屯堡人要种地要演地戏,一大碗把子肉配米饭下肚,半天都不饿。现在虽然不用打仗了,但依然是体力劳动者、发育期学生和肉食爱好者的心头好

从选肉到上桌的完整攻略

做把子肉,我总结了个口诀:"选肉看三层,捆扎要耐心,香料十二样,火候定乾坤。"

第一步选材得讲究。最好选带皮猪五花,肥瘦得有三层以上。我在菜市场挑了半小时,终于找到一块肥瘦均匀的——太肥了腻,太瘦了柴,这点很关键。

第二步处理有讲究。肉切成一指厚、巴掌大的片,不要太薄,否则炖煮后没口感。然后用棉线在中间捆一道,别小看这一捆,既能定型,还能让肥瘦在炖煮时味道交融。

第三步焯水去腥。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煮沸后撇去浮沫。这浮沫可是腥味的来源,得撇干净。捞出后用温水冲洗,千万别用冷水,否则肉质会变柴。

接下来就是核心的炖煮了。锅里放少许油,炒香姜片、八角,然后关键来了——要炒糖色。我用的是冰糖,小火慢炒到枣红色,这时候把肉块放进去快速翻炒上色。糖色炒得好,肉的色泽就漂亮。

然后加水没过肉,加入我的秘制香料包:八角、桂皮、香叶、草果、丁香、花椒、干辣椒,差不多十二种。调料就是老抽上色、生抽提鲜,加点黄豆酱增加复合香味。煮沸后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

安顺把子肉:一块肉里的六百年江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翻车经验与成功秘诀

记得第一次做,我心急用大火猛煮,结果肉柴得塞牙。后来屯堡的老师傅告诉我:"慢工出细活,火大肉就老。"现在我都用小火咕嘟着,肉才能酥烂不碎。

炖到最后半小时,可以加点配菜。安顺人喜欢加面筋、虎皮鸡蛋,或者炸豆腐。我试过加土豆块,吸饱肉汁的土豆比肉还香。最后大火收汁,收到汤汁浓稠能挂在肉上就好了。

吃把子肉要有仪式感。一定要配一大碗白米饭,浇上肉汁,夹一块肉盖在饭上。先吃一口肥瘦相间的肉,再扒拉一口吸满肉汁的饭,那种满足感,绝了!

几个小贴士要记牢

做把子肉有几点特别要注意:一是捆肉的线一定要用棉线,化纤的遇热可能有害;二是炖煮期间尽量不要总掀锅盖,免得温度变化影响肉质;三是吃的时候记得拆线,别连着线一起吃了。如果是三高人群,适当少吃肥肉部分,但偶尔解个馋没问题。

在安顺,吃把子肉最好的时候是傍晚。古城里飘着肉香,远处屯堡戏台上传来地戏的鼓点。六百年前,江淮士兵围着铁锅炖肉;六百年后,我们坐在老街店里大快朵颐。这块肉连着的,不只是肥瘦,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关键词:其他